DB22T 1917-2013 黄刺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ocx
ICS65.020.01B16
备案号:40087-2014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917—2013
黄刺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integratedmanagementofCnidocampaflavescens
2013-12-04发布2013-12-3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22/T1917—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军、张健、李立梅、陈越渠、左彤彤、张杨、孙悦、姚瑞、张殿波、闫木林。
1
DB22/T1917—2013
黄刺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发生程度与成灾指标、虫情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黄刺蛾发生林分的综合防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
属鳞翅目Lepidoptera,刺蛾科Limacodidae,黄刺蛾属Cnidocampa,是危害阔叶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分布、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参见附录A。
2.2
虫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每延长米枝条的幼虫数量。
2.3
标准地sampleplot
根据人为判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期望代表预定总体的实测调查地块,主要用途是为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等而收集数据,提取林分调查因子的平均指标。
2.4
发生程度attackdensity
林业有害生物在林间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的数量多少(统计单位有:条/株、虫情级、有虫株率、头/10cm2、条/50cm标准枝、粒/株、个/m标准枝、活虫/株、条/百叶、头/m2、盖度等)。
2.5
多角体polyhedron,PIB
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性多角体病毒包含体的统称,一般呈多面体形。
2
DB22/T1917—2013
3发生程度与成灾指标
3.1发生程度
根据1m样枝上幼虫数量确定发生程度:——轻度发生:3~5条/m(延长枝)——中度发生:6~8条/m(延长枝)
——重度发生:8条以上/m(延长枝)3.2成灾指标
失叶率达到50%以上界定为成灾。
4虫情调查
4.1应施调查的寄主林分
中龄林及以下的寄主林份,龄级划分标准参照杨、柳等阔叶树种龄级组划分标准(见附录B)。
4.2虫情线路踏查
根据预先踏查的线路,于8月中下旬调查100株寄主林木是否有该害虫,将调查结果填入黄刺蛾虫情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录C.1)。
4.3标准地调查
对线路踏查记录表中有虫株率达到20%以上的林分进行标准地调查,采用样枝调查法调查20株样株,每样株上取2个样枝(样枝延长长度100cm),调查样枝上的虫口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黄刺蛾标准地样枝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2)。
4.4发生面积统计
根据标准地调查结果,将达到发生统计起点的林分,填入月份黄刺蛾发生情况报告表(见附录C.3)。
4.5危害程度调查
于9月上旬采用叶部危害程度调查法在标准地中调查100样株,进行树冠叶部危害程度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黄刺蛾成灾情况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4)。
5综合防治技术
5.1预防措施
造林苗木出圃前进行检疫,禁止虫源输出。
5.2人工防治
对低矮的寄主林木,在春秋两季组织人力摘茧除虫。
3
DB22/T1917—2013
5.3生物防治
5.3.1林间释放赤眼蜂
对中度以下发生林分,在卵期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放蜂量为30卡/hm2。
5.3.2保护自然天敌
收集人工摘除的虫茧置于纱网袋中,待天敌羽化后释放到林内。
5.3.3利用多角体病毒
20亿PIB/毫克的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悬浮剂稀释1000倍液喷洒叶片,可大量杀死幼虫。
5.4灯光诱杀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发生林分内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设置间距100m。
5.5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对中度发生以上的林分,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苦参烟碱、阿维菌素、灭幼脲、苯氧威等无公害药剂,按药剂说明书施用。
4
DB22/T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