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个课时).pdf

发布:2024-10-22约4.8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等奖创新教

案(共2个课时)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

感的方法。

2.通过“语段运用”的学习,积累好句,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

3.能发现“开辟、姿态、温和”等词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并主动

和同学交流。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朗读并背诵古诗《蝉》,

并为小学生拓展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了解

词语一词多义的特点,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的

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学会初步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听交流,找规律。

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三个人物的话)

(1)学生读句子,教师明特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在描写

某一事物中,蕴含感情,引发思考”。

(2)说感受,师小结。

生1:《白鹭》蕴含着作者对白鹭的美的欣赏和赞美。

生2:《珍珠鸟》一课中蕴含着人与鸟之间的情意,使人感受到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小结:一篇带有思想的写物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写这件事物的

本身,事物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的一些回忆,寄托着作者的感情。

借助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对这种事物的感受或看法,

这样的写法叫——借物抒情。

2.找规律,学运用。

(1)文章在写法上都有什么规律呢?

作者们在文章结构篇幅的安排上,前边几乎是在记叙具体的故事

或所有描写事物的形态,在文章结尾部分,才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想

法。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2)学生自由发表感想:通过借助具体事物,可以表达情感。

生1:秋天树叶飘落,让我想起了“落叶归根、奉献一生”,树

叶春天生,夏天长,秋天落,冬天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这样的奉献精神多么伟大啊!我不禁万分敬畏落叶。

生2:我在本单元的习作——《可爱的肉肉》中,对肉肉的描写

蕴含着我深深的喜爱之情。我先简单介绍了小狗肉肉的由来和样子,

再具体介绍了它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我和它之间的故事,最后在结尾

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小狗肉肉的喜爱之情。

(3)其他学生交流分享,借物抒情

让我想起了______,表达了我______。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写法迁移,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理解咏物诗。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咏物诗: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心境的诗,古诗中的“借物抒

情”。

(3)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

浙江)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其书

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类书之一。

(4)认真听读古诗,可轻声跟读,认准字音,读通诗句。

(5)理解古诗大意及重点字词。

虞世南的文学造诣非常深厚,他写过的这首小诗《蝉》非常受后

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中,緌是古人结在领子下的帽带下垂部

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就好像下垂的冠缨,这就是诗中提

到的“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第一句,表面写了蝉的外形和

食性,实际上却是象征。古代常以冠缨指代官员,所以虞世南用“垂

緌”来暗示高官的身份,使蝉的形象融“高”和“贵”为一体,笔意

颇为巧妙。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梧桐是高树,一个“疏”字,

更显枝干的高清挺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蝉鸣不

已,悦耳动听,“出”字生动形象写出了蝉声的从枝干中传来,仿佛

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这一句虽然只是写声音,但读者却可

以从中想象出画面,甚至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

最后一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在前边两句描写的基础上,表

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