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茶道茶艺知的识学习:中国茶道的“生命力”.pdf

发布:2016-01-27约5.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茶道的“生命力”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茶道视频教程大全》 /teaqq.html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道大行”的时代。幽丛隐逸山野的“自然之 茶”,到了唐代成了“‘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 性化了的“文化之茶”。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 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取蜀是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 316年),至唐,其间,又走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这段时间,茶叶的日常饮用一直在民间发展着。有关民间茶事 见诸文献的记载也多起来,《广陵耆老传》中,有段非常有趣的记 载:东晋元帝时,有老婆婆,每天一早,独自提着一器皿的茶,到 市场上去卖,市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 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 人,向官府告发,州的差役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 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狱中窗口飞出去了。这段民间传奇故事, 反映出饮茶在东晋民间的流行情况。故事可能取材自《汉魏六朝百 三家集》西晋人傅咸撰写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 卖之,廉事毀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独 何哉?”。唐代杰出书法家虞世南的著作《北堂书钞》中,以《蜀 妪茶粥》为题,也记载了这件事。从中可见当时民间茶事的一斑。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二 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东汉末年三国时,来客献茶 的民间生活场面,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和民间 “说话人”流传的素材写进小说。而能反映饮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 必需,比上面文字记载出现的还要早几百年的,是上世纪70年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出现有整箱茶叶做随葬 品,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充分表明西汉时,茶叶已是人们的 生活必需品了。当时茶叶做为商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有记载 表明,西汉辞赋家、汉宣帝时的谏议大夫王褒,在买家僮的《僮约 》中,就有“武阳买荼”的记载。“武阳买茶”的这个“武阳”,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约五公里的双江镇,现已知在两千多年前,就已 是繁华的茶叶贸易市场了。而生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著名辞赋 家司马相如写的《凡将篇》他却把茶叶列入了药物名单中?在这段 时间里,文人们的很多文献,都把茶叶的医疗功效写到书中,《隋 书》载:隋文帝,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头痛。忽遇一僧,告其煮 茶为饮,服之痊愈。在民间饮茶治病早已有之,如今皇帝喝茶治好 头痛,必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茶风气。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法国 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也曾用茶叶治好路易的头痛。当然法国人喝茶 时间比这还要早,因为中国茶叶的外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 对茶的功效的认识,也不止于此。在这个历史阶段,饮茶的风气, 上至皇帝王公朝士,下到市井庶民。唐继隋而兴,是汉之后中国历 史上国力最强的王朝。唐代在魏晋南北朝丰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继续了前期文化的发展,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崇儒学”,以儒学为 治国的根本方针。同时也对佛、道二教加以扶植,以羽翼儒学。使 唐朝文化在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是文 化上所谓“盛唐气象”得以产生的思想原因之一。盛唐三大诗人李 白、杜甫、王维,他们诗作的内容和风格上所以不同,也是因为他 们在儒、释、道三者的取向上有所不同。这种大好的文化局面的形 成,是奠定“茶兴于唐”的原因之一,它必然地形成了可以产生中 国“茶道”的沃土。   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茶事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陆羽在《茶经·六之饮 》也记载着:西安、洛阳,即从京都到西南的湖北、四川、重庆地 区,家家户户都在饮茶。杨华《膳夫经手录》:“饶州浮梁,今关 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饶州浮梁是当时最有名的茶叶贸易中心,也就是白居易《琵琶行 》中提到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上月浮梁买茶去。”的江西浮梁。 市场上,则“自邹(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一带)、齐 (今山东淄博市一带)、沧(今河北沧州、天津一带)、棣(今山 东惠民一带)、渐至京邑(今陕西西安一带),城市多开店铺,煎 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充分说明饮茶之风已深深植根于 民间。   已是“比屋之饮”的茶,自然成为爱好自然的文人雅士的杯中 之物。茶助文思,它赋予了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超凡脱俗的气 质,造就了逸兴遄飞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风度,茶在文人骚客的生 活中的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莫怪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以茶为 题写出《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样的茶诗。他在诗 前长序中写到:“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