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主题活动三《彩泥变形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docx
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三《彩泥变形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三《彩泥变形记》》为载体,围绕“动手操作,创意无限”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彩泥进行造型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彩泥变形记活动,学生将学会观察、想象和创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现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色彩、形状等基本元素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创造力表现出的主要是模仿和简单组合。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足、容易受外界干扰。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学生在进行彩泥变形记活动时,可能因为缺乏耐心而难以完成作品;其次,由于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影响作品的完成质量;再者,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可能导致小组活动中的沟通不畅和协作不默契。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游戏、故事、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彩泥的基本特性及创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彩泥变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彩泥创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彩泥作品的图片,直观展示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灵感。
2.视频教学:播放彩泥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3.实物演示:教师现场展示彩泥变形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彩泥作品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彩泥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色彩知识,如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基本的形状认知。
2.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彩泥的基本特性,如可塑性、粘性和色彩多样性,以及彩泥变形的基本技巧。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彩泥变形的案例,如将彩泥捏成动物、植物或日常用品的形状,让学生直观理解变形过程。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让彩泥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彩泥和工具,开始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作中。
-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彩泥粘性过大或过小,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4.课堂展示(约10分钟)
-学生展示:每组选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彩泥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
-互评环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彩泥变形的技巧和创意的重要性。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意。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用彩泥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动物,并尝试加入自己的想象元素。
-下节课分享:下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讨论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红、黄、蓝三原色,以及通过混合创造出更多的颜色。
-学生掌握了彩泥的基本特性,如可塑性、粘性和色彩多样性,以及彩泥变形的基本技巧。
-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捏、揉、压、切等手法,将彩泥塑造成不同的形状。
2.创意与想象力的提升: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彩泥变形为各种有趣的形象,如动物、植物、日常用品等。
-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实物。
3.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
-学生在彩泥变形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如何用手的力量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