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微生物学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

发布:2023-10-30约5.98千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被自身分泌的含水多聚基质包裹,并附着于惰性或活性表面的细菌细胞组成的结构群体。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 可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生存 通过接合机制快速传递耐药基因 与许多慢性、难治性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微菌落和生物被膜的作用: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2、抗吞噬 -- 荚膜及微荚膜等具有抗吞噬作用 -- 血浆凝固酶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3、侵袭性物质 -- 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侵袭素蛋白,能介导细菌 侵入邻近上皮细胞 -- 侵袭性酶在扩散中发挥主要作用 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 -- 整合素与细胞骨架,连接细胞内外环境, 通过信号传递,利于细菌入侵、存活及扩散 4、细菌的生物被膜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来源:主要为G+菌、少数G- 化学成份:蛋白质(不耐热、抗原性强-抗毒素)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作用特点: (1)毒性强 (2)作用有高度的组织选择性 (3)0.3-0.4%甲醛处理后,外毒素可被 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而成为类毒素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结 构: 两个亚单位构成 A亚单位(毒性中心) B亚单位(结合亚单位) 外毒素的编码基因: 染色体; 质粒; 前噬菌体;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外毒素的分类: 神经毒素(neurotoxins) —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 细胞毒素(cytotoxins) — 直接损伤宿主细胞,包括抑制蛋白质合成、 损伤细胞膜等 肠 毒 素(enterotoxins) — 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功能紊乱 — 据破膜机制分为成孔毒素和磷脂酶类两类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2.内毒素(endotoxin) G-菌细胞壁的固有成份,细菌死亡崩解时大量释放出 化学成份:脂多糖(LPS)、耐热 作用特点: (1)毒性相对较弱 (2)毒性广泛、无组织选择性 (3)不能被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LPS结构 类脂A -- 主要毒性成份 非特异多糖 -- 具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 -- 具种特异性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生物学活性: (1)发热反应:极敏感 (2)白细胞反应 (3)低血压、内毒素休克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5)免疫调节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内毒素的致病机制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 ?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部及分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 30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中和作用弱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细菌入侵的部位 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 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 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侵入机体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能使宿主致病的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感染 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 致病菌 概 述 本文档共6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一\13点19分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1、概念: --- 分布于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 不同种类和数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