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7 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二)分布:
Anatomic location
凡与外界接触和相通的部位均有其寄居,尤以肠道、口腔、阴道和皮肤量最多,称为四大“菌库”;三)特点 Characteristics:;四) 生理作用:Medical Significance; 生物拮抗机制
正常菌群通过竞争受体,营养和空间及产生有害代谢物等方式,抵抗外来致病菌,使之不能定植或被杀死
A.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形成生物膜,使外来菌不能定植而入侵机体,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
B.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酸类、H2O2
C.竞争营养物质
通过竞争营养,大量繁殖,处于优势地位;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Microeubiosis and Microdysbiosis;影响因素:
1.宿主 hosts
年龄
生理或病理状态
2.微生物群 mirobiota
部位
种类
数量
3.环境 environment
; 二)微生态失调 Microdysbiosis;概念;2. Microdysbiosis reasons:
①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③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
; 4. Microdysbiosis prevention and cure
A. 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B. 服用微生态调节剂
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种(益生菌)
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物质(益生元)
C.增强机体免疫力
D.保护微生态环境
E.保护宏观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 三、 机会/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conditional pathogen; 3)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致病特点
A.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B.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C.新的机会致病菌不断出现
如阴沟肠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 一、细菌的毒力(virulence)
概念:细菌致病能力或致病性质的强弱程度
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侵袭力、毒 素
细菌的毒力指标:
ID50 (median infective does)
能引起试验动物 50%感染所需要的最小剂量
LD50 (median lethal does)
能引起试验动物 50%死亡所需要的最小剂量;(一)侵袭力(invasiveness);(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毒素(toxin);※ 来 源:多数G+菌,少数G-菌
※ 产生方式: 菌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多)
—霍乱肠毒素、鼠毒素等
存于菌体内,待细菌溶解后释放(少)
—肉毒毒素
※结构:多数为A-B结构;;A-B结构外毒素成分特点;
;;来源:仅见于G-菌
化学性质:LPS,
抵抗力强(耐热)
结构: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作用特点:
毒性较弱
致病作用对组织无选择性
抗原性弱,用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产生方式: 只能是溶菌后释放;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P75自学;内毒素测定:鲎试验(limulus test)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P76;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三)体液因素
补体
溶菌酶
防御素;抗感染免疫;第一道防线;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细菌外源性感染的传播途径;※ 隐性感染(inapparent or subclinical infection)
※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 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按病情缓急: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感染(chron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