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2 第2单元 第2讲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课件.ppt

发布:2016-05-22约9.55千字共8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014·山东,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Ⅱ-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4 B.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4 C.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D.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1/8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遗传规律中的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有关概率计算。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能传递给女儿(即交叉遗传)、Y染色体一定传递给儿子,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等。Ⅱ-2和II-3基因型分别为1/2XA1XA2、1/2XA1XA3,产生配子为1/2XA1、1/4XA2、1/4XA3,因此Ⅲ-1基因型为1/2XA1Y、1/4XA2Y、1/4XA3Y,产生含X的配子为1/2XA1、1/4XA2、1/4XA3。Ⅲ-2基因型为1/2XA1XA2、1/4XA2XA2、1/4XA2XA3,产生配子为1/4XA1、5/8XA2、1/8XA3。故Ⅳ-1为XA1XA1的概率是1/8。 2.(2014·安徽,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杂交1 ♂甲×乙♀   杂交2 ♀甲×乙♂     ↓             ↓ 雌雄均为褐色眼    雄性为褐色眼、雌性为红色眼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鸟类的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规律及个体基因型推断,考查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首先根据杂交2后代的性状与性别有关,可推断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排除A选项。若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后代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都为双显性个体,表现型只一种,符合杂交1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情况,同时说明双显性时表现褐色;若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后代有AaZbW和AaZBZb ,后代中雄性为单显性,雌性为双显性,表现型不同,不符合杂交1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情况;丁项中甲为AAZbW,雌性,与杂交1不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由X染色体上含B基因的猫为黑猫,只含b基因的猫为白猫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且只能是雌猫,不能互交,所以A项错误;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25%,B项错误;玳瑁猫只有雌性,需要和其他体色的猫杂交才能得到玳瑁猫,C项错误;用黑色雌猫(XBXB)和黄色雄猫(XbY)杂交或者黄色雌猫(XbXb)和黑色雄猫杂交(XBY)都可得到1/2的玳瑁猫,D项正确。 (3)写出F2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 雌性:__________;雄性:红眼∶白眼=__________。 (4)写出实验的现象及结论: 实验现象:白眼性状的表现,总与__________相联系。 实验结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_____________。 (5)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_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_____________。 二、伴性遗传(以红绿色盲为例) 1.子代XBXb的个体中XB来自__________,Xb来自__________。 2.子代XBY个体中XB来自__________,由此可知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女性携带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这说明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 4.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连线下列伴性遗传病的分类及特点 1.萨顿提出假说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 类比推理。 2.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中,遗传因子称为什么? [提示] 遗传因子就是现代生物学上的基因。 3.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特点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 (1)相同点:隐性遗传为隔代、不连续;显性遗传为连续遗传。 (2)不同点:常染色体上显、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无性别倾向,在子代男女中表现几率相同;伴性遗传中,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雄性个体表现,为限雄遗传;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有明显的交叉遗传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也有交叉遗传特点,但患者男性少于女性。 1.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