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树和天空》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13.4《树和天空》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树和天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一篇课文,以树木与天空的对话为线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课文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树和天空》,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与生命的交融,提升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树”与“天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观表达的人生哲理。
-强调课文中的意象运用,如“树影婆娑”、“天空湛蓝”,指导学生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感及其对人物情感的映照。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生命的意义”、“自然的和谐”,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在分析“树”与“天空”的关系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哲学和生命观。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树和天空》。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风景图片、课文朗读音频以及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分析图表和进行课堂讨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便利的书写工具,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中的树木与天空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自然描写和象征手法的知识,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课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树和天空》一课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和课文结构。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段落,如“树在风中摇曳,天空在树影中泛着蓝光”,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树”与“天空”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段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短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同时纠正写作中的错误。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树和天空》,自己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如何将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阅读与自然描写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等。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阅读心得和对自然保护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与人生》系列讲座:推荐学生观看或阅读关于自然与人生哲学的讲座或书籍,如《沙与沫》、《人生似梦》等,以拓宽学生对自然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生态文学作品:介绍一些生态文学作品,如《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然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自然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通过视觉体验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2.拓展建议
-阅读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树和天空》的作者其他作品,如《草原》、《边城》等,以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写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自然主题的写作,如写一篇以家乡自然景观为背景的散文或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开展关于自然保护的讨论,如“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