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01].docx
《锦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锦瑟》一课,主要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涉及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解读、艺术特色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唐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如诗歌的格律、修辞手法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锦瑟》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锦瑟》这首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通过学习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3.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锦瑟》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包括诗歌的基本形式、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一些著名的古典诗人。他们能够识别基本的平仄、对仗等格律特点,并对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有初步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古典文学,他们渴望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和文化。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解读。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偏好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对于《锦瑟》这样的古典诗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意和把握情感方面遇到困难,因为古典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背景。其次,学生可能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感到不易掌握。此外,由于《锦瑟》的文学性较强,学生可能会在文学鉴赏和评价方面遇到挑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讨论。
3.信息化资源:唐代文学背景资料库、李商隐生平介绍、相关诗歌分析文章。
4.教学手段:PPT课件、诗歌朗读录音、视频资料(如与《锦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诗歌朗诵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播放一段与唐代诗歌相关的音乐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画面中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锦瑟》的学习兴趣。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唐代诗歌的特点,如格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初步认知。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a.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和《锦瑟》的创作背景。
b.详细讲解《锦瑟》的诗歌结构、内容、艺术特色等。
c.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举例说明:
a.以《锦瑟》中的典型意象为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运用。
b.分析《锦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就《锦瑟》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如“锦瑟”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b.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锦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a.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小诗,运用《锦瑟》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b.分组讨论,让学生对《锦瑟》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b.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锦瑟》的内涵。
四、课堂总结(约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锦瑟》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让学生课后阅读李商隐的《无题》等诗歌,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知识点梳理
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特点
-《锦瑟》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诗歌结构分析
-诗歌的体裁:七言律诗
-诗歌的章法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一联的内容和意境
3.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
-锦瑟:象征人生多变、美好易逝
-沧海:象征广阔无垠、深不可测
-蓝田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