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6单元 18古诗三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统编版).docx

发布:2025-01-23约2.7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单元18古诗三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6单元18古诗三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古诗三首”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吟咏、感悟、欣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设计思路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逐首解读:对三首古诗进行逐首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吟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

5.总结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文的字词句意,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美的感知能力,通过吟咏和欣赏,提升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式、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兴趣,喜欢通过吟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通过合作和讨论来深化理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具体事例和情境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深入体会古诗的深层情感和意境。

-将古诗中的抽象意境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感受。

-在吟咏古诗时,把握正确的节奏和韵律。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作自己的诗歌中,实现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背景,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化理解。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情境;组织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景,辅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同时使用电子白板记录讨论成果,增强互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首古诗吟咏音乐,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音乐给你们什么感受?”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一起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及其生平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讲解诗的情感表达,如何体现诗人的抱负和志向。

-同样方法,依次讲授《望庐山瀑布》和《题临安邸》。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诗人,其他同学扮演诗中的景象或事物。

-每组表演后,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最后,进行全班吟咏,巩固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三首古诗,总结各自的意境和情感。

-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之美。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进行吟咏并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对诗中的字词句有了准确的理解,能够运用到日常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学习古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思考,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感知,从而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欣赏古诗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