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意境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让学生感受诗人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体会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学习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3.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能力。
-诗人情感的分析:通过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让学生体会诗人面对自然变化时的豪放与豁达。
-诗歌表达手法的掌握: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跳珠”比喻雨点,增强学生的修辞感知。
2.教学难点:
-古诗词意象的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黑云翻墨”等意象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象征意义。
-诗歌情感表达的体会: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需要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比较,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诗歌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对诗歌的结构和层次感把握不足,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背景资料、苏轼生平简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卡片、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课堂讨论引导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苏轼的生平介绍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的诗词创作。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回顾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象。
-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放与豁达。
-举例说明:
-通过对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题西林壁》中的相似意象,如“黑云”和“白雨”,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相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分析“跳珠”这一比喻,让学生体会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动静结合、对比等,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发现。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和读者,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诗歌背诵,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背诵错误,指导学生的翻译练习。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课后阅读苏轼的其他诗歌,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风格。
-选取一首苏轼的诗歌,尝试进行赏析,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注:以上教学过程为示例,具体时间分配和活动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与欣赏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学生能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如“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并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深层含义。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提高对古典文学的艺术鉴赏能力。
2.文化素养与传承意识增强: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在分析诗歌情感时,能够体会到诗人的豪放与豁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
-学生在翻译诗歌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