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古诗词三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本诗描写了作者苏轼在夏日望湖楼上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寓意着作者豪放洒脱的性格。本诗富有意境,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与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苏轼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
②感悟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所表达的诗人豁达胸怀和豪放情怀。
2.教学难点,
①分析“醉书”一词在诗中的含义,理解诗人苏轼在饮酒状态下创作的诗篇所蕴含的情感。
②通过对诗句的反复朗读和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语文教学软件、网络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背景资料、苏轼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视频。
4.教学手段:朗读、吟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古诗词吗?它在我们国家文化中有什么地位?”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词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古代诗人吟诵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词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韵律特点。
过程:
讲解古诗词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式如诗、词、赋等。
详细介绍古诗词的组成部分,如平仄、对仗、意境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为分析案例。
详细介绍诗的背景、特点,如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苏轼的豪放情怀”、“古诗词中的自然景象”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模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境,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了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2.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增强了语感和审美情趣。他们通过反复朗读和吟诵,提高了朗读技巧和语调表达能力。
3.文化素养的拓展: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了宋代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个性特点,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
4.思维能力的锻炼:
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探讨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的塑造:
学生在体会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时,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6.合作学习能力的增强: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7.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尝试创作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