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2平面向量的运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x

发布:2025-03-27约3.8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向量的加法运算

本节课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其次册》(人教A版)第六章《平面对量及其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第2课时,《向量的加法》是第六章平面对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要1课时。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为后面学习减法运算、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所以本课在平面对量及空间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

B.把握向量加法的几何表示法,理解向量加法的另两个运算法则;

C.理解向量的运算律;

D.理解和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

1.数学抽象:向量的加法;

2.规律推理:向量的加法法则;

3.数学运算:求向量的和;

4.直观想象:向量加法的集合意义。

1.教学重点: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教学难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复习回忆,温故知新

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向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相等向量:方向相同并且长度相等的向量。

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反映的?什么叫零向量和单位向量?

【答案】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

向量的方向:有向线段的方向。

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

二、探究新知

思考1:如图,某质点从点A经过点B到点C,则这个质点的位移怎么表示?

【答案】从运算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与的和,即位移、可以看作向量的加法。

1.已知向量和,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和的和,记作.即。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依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口诀】首尾相连首尾连。

思考2:某物体受到F1,F2作用,则该物体所受合力怎么求?

【答案】从运算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与的和,即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的加法。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以同一点O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和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OC就是和的和,我们把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口诀】起点相同,对角线为和。

思考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全都吗?为什么?

【答案】全都。平行四边形法则中利用了相等向量的平移。

注:向量的加法运算结果还是向量

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我们规定。

例1.如图,已知向量和,求作向量。

解:

探究1:假如向量和共线,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你能做出向量吗?

【答案】(1)当和同向时,

(2)当和反向时,

探究2:结合例1,探究之间的关系。

【答案】由例1和探究1可得,当和反向或不共线时,;当和同向时,。所以,。

结论:一般地,有。

探究3: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答案】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所以。

在图(2)中,,

,所以,

结论: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2.长江两岸之间没有大桥的地方,常常通过轮船进行运输,如图所示,一艘船从长江南岸A点动身,以km/h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江水的速度为向东2km/h.

(1)试用向量表示江水速度、船速以及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2)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用与江水速度的夹角来表示)。

解:(1)如图所示,表示船速,表示水速,以AD、A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表示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在中,,所以,,

由于,,所以。

所以,船实际航行速度为4km/h,方向与水的流速间的夹角为60o。

通过复习上节所学,引入本节新课。建立学问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力量。

通过思考,由质点的位移引入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口诀,让学生更简洁识记法则。

通过思考,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思考,进一步理解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怎样用向量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通过探究,求共线向量的和,进一步理解向量的求和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探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向量的求和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探究,结合向量的求和法则推导加法运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