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2《走月亮》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走月亮》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增强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歌《走月亮》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
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中月亮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深情。
2.将诗歌中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月亮的不同形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2.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提升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运用PPT展示诗歌背景、作者介绍、月亮的图片等,丰富教学资源。
2.互动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诗歌填空、翻译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物教具:使用与诗歌相关的实物,如月亮模型,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优美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月亮的宁静与美丽。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看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月亮的。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预习导入:让学生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诗歌分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押韵规律和节奏感。
b.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中的月亮、家乡等意象,揭示诗人的情感。
c.分析诗歌的语言: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诗歌朗读: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诗歌填空: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填写缺失的词语,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2.诗歌翻译:让学生尝试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诗歌中的月亮象征着什么?
2.提问:诗人为何对家乡如此深情?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总计: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b.《夜泊牛渚怀古》杜甫:分析杜甫如何通过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探究苏轼在诗歌中如何运用月亮意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让学生收集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亮形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b.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情感。
c.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古代诗人,研究其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并进行小组展示。
3.知识点拓展:
a.古代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演变:从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到文人墨客的咏月之作,探讨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b.月亮在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月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孤独等。
c.月亮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古代诗人如何运用月亮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4.实用性活动设计:
a.组织学生参与“月光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朗读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b.创办“月光诗歌创作角”,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c.设计“月亮文化之旅”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有关月亮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5.延伸作业:
a.让学生以“月亮”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