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高中地理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课稿2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高中地理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必修3地理教材中的“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本节课主要围绕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现状,掌握资源调配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意义、实施过程、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通过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学生能够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意义,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知;同时,通过探究工程实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此外,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分布、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他们对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源调配问题。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直观的图像和案例教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在分析西气东输工程时,可能会遇到对工程背景和实施过程理解不深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克服。其次,学生在探讨资源调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此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新人教版必修3地理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吸引力。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因此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利用教室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图,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地区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如何被利用和调配?”以此引发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兴趣。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能源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等,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意义、实施过程、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
2.举例说明:以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如对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利弊。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方案。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资源调配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其他案例,了解不同类型资源调配的特点和影响。
2.收集并整理我国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过程详细内容
1.导入(约5分钟)
-展示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图,提问学生:“我国哪些地区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如何被利用和调配?”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如能源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等。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意义、实施过程、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
-以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并说明理由。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方案。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资源调配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