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说课稿及反思[001].docx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说课稿及反思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内容包括:学习如何利用电子书包或电脑制作一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PPT,了解PPT的基本构成,学习如何插入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美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PPT制作方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意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增强计算思维:通过制作PPT,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数字素养:学会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处理,提高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4.强化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如开关机、鼠标操作等。但对于PPT制作的基本操作和技巧了解有限,如插入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的具体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信息技术课程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操作能力上表现不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较快掌握新技能;而部分学生可能较为谨慎,需要更多指导和鼓励。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倾向于动手实践的操作型学习者,也有偏好理论学习的学习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PPT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PPT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容易产生挫败感;二是设计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如何组织内容;三是审美能力有限,难以进行美观的排版和设计。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限制,缺乏足够的电脑操作经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示范操作,引导学生理解PPT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如何制作和展示PPT,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优秀的PPT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入游戏化教学元素,如“PPT制作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PPT制作的基本概念和简单步骤的预习资料,要求学生了解PPT的基本组成部分。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如何组织内容?”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PPT设计的思路。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互动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初步了解PPT制作的基本流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简单的PPT设计,记录自己的设计思路。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设计的小样或问题反馈给教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一个学生制作的优秀PPT为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享学习成果”。
-讲解知识点:讲解PPT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模板、插入内容、调整格式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PPT制作实践,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共同完成PPT设计。
-解答疑问: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PPT制作的关键步骤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PPT制作。
-提问与讨论:在制作过程中,提出疑问并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方案。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制作一个关于自己兴趣爱好的PPT,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关于PPT设计的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在下一节课上,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点评,提供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PPT制作作业。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推荐的资源,学习更多PPT设计技巧。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PPT制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PPT模板库:介绍不同类型的PPT模板,如教育、科技、艺术等,帮助学生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模板。
-PPT制作技巧:提供关于字体、颜色、图片、动画等元素在PPT中的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提升PPT的美观度和专业性。
-PPT案例分享:收集一些优秀的PPT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PPT的设计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
-PPT制作软件介绍:介绍常用的PPT制作软件,如MicrosoftPowerPoint、WPS演示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信息检索技巧: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