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10周说课稿.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10周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10周,本章节内容以“抗日战争”为主题,设计思路围绕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影响展开。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历史意识,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民族精神的传承;2.公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3.文化理解,通过抗日战争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4.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重点在于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需掌握战役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难点:
1.抗日战争中的复杂关系:如国共合作、国际援助等,需要学生理解不同政治力量在战争中的互动和影响。
2.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涉及对战争性质、战争成果和战争教训的评价,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重大战役的战术运用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比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高中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学习指南。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纪录片片段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故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提出问题:“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5分钟)
-讲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等。
-分析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如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等。
2.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10分钟)
-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为例,讲解战役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分析战役中的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复杂关系。
3.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5分钟)
-讲解抗日战争的性质、成果和教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
-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民族的觉醒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抗日战争中的哪些战役对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分享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强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2.布置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1.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教学过程中凸显重难点,如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历史评价等。
5.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资料,如《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抗日战争纪实》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展示战争时期的军事态势和重要战役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记录。
-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和文学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等,反映战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