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设计意图
本章节内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升法治意识,认识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建设的法律基础和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建设对民族复兴的意义。同时,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普遍对历史事件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对于抽象的政治理论可能兴趣不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来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材料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习惯于通过文字和逻辑推理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时可能遇到困难,例如难以把握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由于政治理论的学习较为抽象,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对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学生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文献摘录
-教学手段:历史纪录片片段、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政治挑战有哪些?”“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巩固政权的?”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史实和重要事件。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图片或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如《共同纲领》的制定、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重要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人物分析或事件评价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历史书籍、纪录片或学术论文,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写作或研究来深化对政治建设认识。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