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Social Statistics
学分:3
学时:48 (实验:0上机:0课外实践:8)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建议修读学期:第3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先修课程:社会学、经济学、经济数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社会统计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总计48课时,其相关知识可以帮 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透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把握社会规律;同时丁作为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在全面“理解社会”的基础上,更好地 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与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专题研究、抽样与概率分布、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 参数估计、统计推断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操作技能,能够比较熟练的运 用常用的社会统计技术与方法解决社会研究中的具体统计问题(对应毕业要求:1、2、5、 7、8)o
本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两部分。
.课程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操作技能,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常用的社会统计技术与方法解决社会研究 中的具体统计问题。
.课程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
社会统计学属于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的范式,采用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于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之中。社会统计学对学生能力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设置合 适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社会统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锻炼 学生使用Excel、Minitab、SPSS等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密的
逻辑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将社会现象提炼成社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1、2、8)
(2)要求学生掌握数据资料收集的方法(2、5、7)
(3)要求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和能力(1、5)
(4)要求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方法和能力(1、5)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40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课程教学
共有7章,具体内容及学时安排等如下表所示:
课程内容
教学
要求
重点
(☆)
难点
(△
)
学时
安排
实验
学时
上机
学时
备注
第一章导论:社会统计学概述
2
第一节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畴
C
1
讲授
第二节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
B
★
1
讲授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方法
2
第一节调查的方法
B
1
讲授
第一节实验的方法
C
1
讲授
第三章单变量描述统计
8
第一节数据特征展示:频数、表和图
A
1
讲授
第一节数据趋势测量:集中和离散
A
★
2
讲授
第三节单变量描述分析的Minitab/SPSS应用
B
1
讲授
实验: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分析
A
4
实验
第四章抽样统计量分布
4
第一吊变量、随机现象与概率
B
1
讲授
第二节正态分布及应用
A
★
△
2
讲授
第三节其他常用的统计学分布
C
A
1
讲授
第五章参数估计
6
第一节参数的点估计
B
2
讲授
第二节参数的区间估计
A
△
3
讲授
第二吊参数区间估计的Minitab/SPSS应用
B
1
讲授
第六章假设检验
S
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步骤
A
★
3
讲授
第二节单总体假设检验
A
2
讲授
第三节两总体假设检验
C
△
2
讲授
第四节假设检验的Minitab/SPSS应用
B
1
讲授
第七章相关性分析
8
第一节相关的性质
B
1
讲授
第二节相关测量法
A
☆
A
3
讲授
(教学基本要求:A-掌握;B-熟悉;C了解)
课程内容
教学
要求
重点
(☆)
难点
(△
)
学时
安排
实验
学时
上机
学时
备注
第二节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B
☆
2
讲授
第三节相关系数的Minitab/SPSS应用
B
2
讲授
第七章方差分析
10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概念与原理
A
★
1
讲授
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简介
A
A
2
讲授
第三节多因素方差分析简介
C
A
2
讲授
第四节方差分析的Minitab/SPSS应用
B
1
讲授
实验:家庭收入/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B
4
实验
(教学基本要求:A-掌握;B-熟悉;C-了解)
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社会统计课程旨在使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基本理论、统计技术方法解决社会研究中的具体 统计问题。因此,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社 会统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使用ExceL Minitab 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 特安排了课内实践课时如下:
(1)实验: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分析,4课时;
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