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行为动力_学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行为动力 第三章 行为动力 第三章 行为动力主要内容: 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 第一节 需要 第一节 需 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1、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与机体内部需求有关 由环境决定 2、需要的特点: 2、需要的特点 ( 1)对象性 物质与精神对象 (2)动力性 一切动力的源泉 (3)社会性 人满足需要的对象 和方式不同于动物 (二)需要的种类 社会需要 基本社会需要---较少受教育影响,带有一定的先天成分,动物中也有萌芽。 依恋(哈洛) 高级社会需要---更多受教育影响,后天发展的结果,人类独有。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的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 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如对食物、水、氧气、性和睡眠等方面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强烈。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为什么有人总喜欢标榜自己认识某某名人? 总和比自己差的人比一定不好吗? 自尊是怎样形成的? 父母、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有自尊心,可有时也会听到“你自尊心也太强了”的责备。那么……自尊到底好不好?年龄越大,自尊越高吗?? ? (2)自尊的形成: 1、社会比较 2、成就感 3、抱负水平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 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 上行比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产生辐射效应。 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产生对比效应。 下行比较: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 结论:究竟与什么样的人比较最好呢?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比较目标是与自己相近并略微好于自己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 ??????????????????????? 自尊 = 成功 /? 抱负水平 ??? 这一公式告诉我们,自尊与“成功”成正比,而与“抱负水平”成反比。有的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其抱负水平也很高,结果,他的自尊并不一定高;相反,有的人虽然只取得了较小的成功,但由于其抱负水平很低,结果,他的自尊可能很高。 ??? ??结论:一个人自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是否取得了成功,而且取决于其抱负水平的高低。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尊,必须一方面争取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努力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 5.认知的需要 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 马斯洛根据他秉持的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最高境界的理念,列举近代史上38位最成功的名人,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人。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马斯洛归纳出15点人格特征,并认为,此等人格特征可以是为视为使得这些名人自我实现的主观条件。 达到自我实现的个性特征 (马斯洛 ) 1、有积极肯定自我的观念,有接纳一切人和全世界的能力; 2、能和其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3、能够有效的感知并客观的对待现实,保持与现实和谐的关系; 4、对现实永保新鲜感,不断地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5、尊重自己的行为和价值标准,成为自主的人,不受文化和环境束缚; 6、不墨守成规,有首创性; 7、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8、灵感的频度较多; 9、相信新生事物具有无比的生命力; 10、把助人当作是个人应尽的义务; 11、有与人合作的愿望; 12、有良好的心境和幽默感; 13、有强烈的道德感,他们的行为以理性和逻辑为依据; 14、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15、高峰体验 马斯洛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高峰体验”的人,心理更健康。马斯洛对一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