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学生心理.ppt

发布:2017-06-16约8.11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它的基本作用是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然后运用这种知识结构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认知结构主要是指人的全部知识结或观念的总合及其组织;在心理学研究中,认知结构是指组成认知的各种成分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方面。其中感知觉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其他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 认知结构的各种成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接收、解释、组织和提取信息的活动或操作。 皮亚杰认为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刺激物进行同化、顺应进而达到平衡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运用个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加工过程是信息的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感觉系统——接受信息 记忆系统——信息编码、贮存、提取 控制系统——监控执行过程 反应系统——信息输出 ;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认知功能的形成等,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儿童原有的认知发展准备,也就是儿童从事新的学习或一定范围的智慧活动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发展水平。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其思维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区别: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获得直接经验转向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系统的认知活动;再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第四,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第五,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由幼儿阶段的口头语言和具体形象思维,通过书面语言的掌握逐渐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毕业时虽然有抽象逻辑思维的明显特点,但是还不太成熟。;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其思维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初步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经验型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因内部语言发展迟缓,所以思维的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还比较欠缺。 ;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在小学阶段思维在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 ;二、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人格概念的涵义: 人格是每一个人与他人行为相区别的综合心理行为特征; 人格是存在于每一个体身上的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 这种综合心理行为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人格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不同阶段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同,在小学阶段的人格发展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人们总是在不同的自我意识水平条件下认识和理解与自我有关的事件的意义,并从维护或发展自我价值的立场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自我意识是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 ;自我实现;(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