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路(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二) 课程编码:(0206020106)
英文名称:Circuit(Ⅱ)
学 时:45 学 分:2.5
适用专业:电类专业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电路(一)
参考教材:电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路理论是一门研究网络分析和网络综合或设计的基础工程学科,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该类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都用到了电路理论。本课程是在电路(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分析电路中发生的电磁现象及其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综合判断能力。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电气工程技术、电子和信息工程技术等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电路(一)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含有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矩阵形式的电路方程、二端口电路以及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对各种复杂电路进行分析,熟练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复杂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和扩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了解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教学基本内容:本章讨论磁耦合的原理,含有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概念及确定方法,互感电压的大小及方向,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并以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作为实例讨论耦合电路的具体分析方法。
1. 互感
2.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的计算
3. 变压器原理
4. 理想变压器
重点:
互感和互感电压的概念;
根据同名端来判断互感电压的符号;
正向串联和反向串联的去耦等效电路;
同侧并联和异侧并联的去耦等效电路;
空心变压器的原边、副边等效电路;
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阻抗变换关系。
难点:
互感电压的符号判断;
同侧、异侧并联的去耦等效电路;
空心变压器的原边、副边等效电路。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互感产生的原因,掌握互感电路同名端的确定方法以及互感电压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区分空心变压器与理想变压器的差异和联系,并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电路分析。
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教学基本内容:讲授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展开形式及其方法,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利用谐波发来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方法,滤波器的概念。
1. 非正弦周期信号
2.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立叶级数
3.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重点:
1. 傅立叶级数中系数的确定方法;
2.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谐波法。
难点:
确定傅立叶级数中的系数;
不同谐波作用下的阻抗计算。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会根据积分公式及其特点确定傅立叶级数的系数,掌握计算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方法,熟练使用谐波法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第十四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教学基本内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线性性质、微分性质、积分性质及延迟性质等,采用部分分式展开的办法求解拉普拉斯反变换,如何从时域的电路模型转为频域的运算电路模型,讨论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的方法。网络函数的定义,驱动点函数和转移函数的概念,极点和零点的求解方法,定性讨论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与零极点的关系,探讨零极点分布对电路频率响应的影响,研究采用卷积定理求解电路零状态响应的方法。
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4. 运算电路
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6. 网络函数的定义
7. 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
8. 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
9. 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
重点:
1.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简单函数的象函数;
2.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求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