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路09年教学大纲..doc

发布:2017-01-17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路 大纲号 学分:4.5 学时:72 执笔人:黄锦安 审订人: 钱建平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我校电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及脉冲数字电路等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电类各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以及初步的实验技能。 2. 基本要求 (1) 掌握参考方向,等效二端网络等基本概念; (2) 掌握直流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3) 掌握线性电路瞬态过程的分析方法; (4) 掌握交流线性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5) 掌握二端口网络以及含多端元件电路的分析方法; (6) 掌握网络图论的基本知识; (7) 掌握非线性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8) 正确地使用常用电工测量仪表和仪器,具有初步的实验技能。 三、主要内容 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电路模型 1.1.2集总电路 1.2电流及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电流及电流的参考方向 1.2.2△电压及电压的参考方向 1.2.3△电压与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 1.3功率和能量 1.3.1功率 1.3.2功率的计算 1.3.3能量 1.4电阻元件 1.4.1电阻元件 1.4.2欧姆定律 1.4.3电阻元件的功率 1.5电压源和电流源 1.5.1★理想电压源及其基本性质 1.5.2△实际电压源的端口伏安关系 1.5.3★理想电流源及其基本性质 1.5.4△实际电流源的端口伏安关系 1.6受控源 1.6.1受控源的基本概念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7.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7.3△KCL和KVL的正确使用 2 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 2.1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2.1.1电阻的串联 2.1.2电阻的并联 2.1.3电阻的混联 2.1.4混联电阻电路的计算 2.2 电阻的Y.△等效转换 2.2.1 电阻的Y形联接与△形联接等效互换的概念 2.2.2 Y形△形的互换公式 2.3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3.1 理想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2.3.2 理想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2.4.1 △实际独立电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2.4.2 △实际独立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2.5 运用等效变换分析含受控源的电路 2.5.1 ★含受源电路的输入电阻 2.5.2 ★用等效变换的分析方法分析含受控源的电路 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3.1 支路电流法 3.1.1 支路电流法 3.1.2 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 3.2 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3.2.1 △一般电路的网孔法 3.2.2 含理想电流源支路的网孔法 3.2.3 ★含受控源支路的网孔法 3.2.4 含理想电流源支路的回路法 3.3 节点电压法 3.3.1 △一般电路的节点法 3.3.2 含理想电压源支路的节点法 3.3.3 ★含受控源支路的节点法 4 电路定理 4.1 叠加定理 4.1.1 叠加定理及计算电路的叠加法 4.1.2 ★含受控源电路的叠加法 4.2 替代定理 4.2.1 替代定理及其应用 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3.1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3.2 △利用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4.3.3 ★利用戴维南定理分析含受控源的电路。 4.4 特勒根定理 4.4.1 特勒根定理 4.4.2 特勒根定理的使用 4.5 对偶原理 4.5.1 对偶原理。 5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 5.1 电容元件 5.1.1 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 5.1.2 电容元件的储能 5.2 电感元件 5.2.1 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 5.2.2 电感元件的储能 5.3 一阶电路 5.3.1 一阶电路及其电路方程 5.4 电路的初始条件 5.4.1 换路定则 5.4.2 △电路初始条件的计算  5.5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5.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及其计算 5.6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6.1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及其计算 5.7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5.7.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其计算 5.8 直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5.8.1 直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5.8.2 △利用三要素法求解直流一阶电路的瞬态过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