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doc
生态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1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型创新型生态学学术后备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2.掌握坚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较深厚宽广、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动态和概况,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和参考资料,掌握研究论文撰写的技巧和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室内及野外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的学科思维逻辑和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种群及进化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五年(含休学等)。提前毕业条件:修满学分,并发表与研究方向一致SCI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必须是第一单位;申请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必须是第一作者),经导师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其他申请提前毕业的特殊情况须经学位分委会、教授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跨专业、同等学力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生不能提前毕业。
实行学分制,毕业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完成总学分和毕业论文答辩合格以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硕士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一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发挥集体培养优势。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
3.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经指导教师与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便因材施教,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每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阅读本专业的必读文献,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第4学期期末之前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阅读笔记,以备考核。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不少于7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专业主干课不少于8学分;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
表1生态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适用学科
公共基础课
128000MX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2
生态学
128000MX002
外国语课
80
4
1、2
学科基础课
175000MX001
现代生命科学前沿专题
60
3
1
闭卷考试
175000MX002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60
3
1
课程论文
175000MX004
高级生态学
60
3
1
闭卷考试
专业主干课
175000MX308
草地生态学与管理学
60
3
2
闭卷考试
175000MX322
土壤生态学
60
3
2
闭卷考试
175000MX323
全球变化生态学
60
3
2
闭卷考试
发展方向课
175000MX501
经典阅读与文献检索
60
3
2
文献综述
175000MX510
生态学研究专题
60
3
3、4
总结报告
公选课、跨专业课
必选1门研究生院开设的全校公选课(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等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程),或1门跨专业课程,或1门跨学科课,记2学分。
注:港澳台硕士生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留学硕士生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国语课,必修中国概况(3学分)和高级汉语(4学分);研究生可以选修本科生选修课。
2.个人学习计划
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备案。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形式采用研讨班、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研讨交流、试验结果分析等相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具体考核方式见表1。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该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论文工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个人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