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doc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习任务群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并推进课改工作的快速发展。文章首先简要分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结合相关文件做出详细阐述;其次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多视角出发,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提出几点可行之策,旨在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落实了学科素养所提的要求,也实现了对教学活动的创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辨别文本资料,并形成较强的理性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该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辨元素,通过对阅读任务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使其在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中,形成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语文课程任务群做出了明确指示,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精神而展开,通过阅读学习与表达活动的整合,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辨析与表达,进而推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1]。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教学活动以阅读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思辨阅读学会理性表达。具体而言,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可通过阅读科普类文章、说理类故事、评论类短文等文本素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度阅读,使其在梳理观点、事实、材料间的关系时,明确态度与立场,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可根据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教育任务。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在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习任务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习任务的思辨性与挑战性等。简而言之,教师需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丰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质疑、辨析和表达。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育策略
(一)深挖教材,思考论证正确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逻辑和证据对所学知识展开思考与论证,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在课程活动设计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解读课文内容,并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让学生找到文章的论据与论点,以促进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提升[2]。随后,教师可同学生对文章中“前后矛盾”的地方展开分析,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挖掘,通过思考论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引导学生用逻辑链条构建完整的论证过程,以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在表达辩证中加深语文知识学习印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为例。本篇课文为一篇自述性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文本结构清晰、内容童真有趣,以“小虫子”独特的视角出发,以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小虫子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微不足道的“小虫子”,让学生感受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详细解读文章,可以发现教材中提出了两个具有“矛盾”的观点,教师可借助这两个观点带领学生展开深度探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文章的第1-2自然段讲述了“伙伴们当小虫子的感受”,提出第一个观点—“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让其具体列举“一点儿都不好”的理由,如屁股被苍耳刺痛、被小狗的尿淹得昏头昏脑、被小鸟吃掉等,让学生了解小虫子在生活中的不容易。而在文章的第3-7自然段,写作视角做出调整,讲述了“我”当一只虫子的感受,提出了第二个观点—“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教师可引导学生详读课文,并让其列举“还真不错”的理由,如在草叶上伸懒腰、用露珠洗脸、把触须擦亮等惬意的生活场景,围绕自然环境向学生介绍小虫子在生活中的乐趣。在了解完两个观点后,教师便可利用矛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中一会说‘当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一会又提到‘还真不错’,所以做小虫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你是怎样认为的?”基于问题,学生展开思辨阅读,通过问题讨论与表达,更全面地讨论“好”与“不好”。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延展话题,利用“小虫子”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长大好还是不好?”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万事万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不同背景下,“好”与“不好”会发生变化。至此,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完成了深度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