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数学建模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doc

发布:2017-02-07约3.1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数学建模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研究了以数学建模为平台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根据现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适合一般本科院校的方案,并结合近几年数学建模教学、竞赛和实践活动,阐述了建立立体化数学建模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影响,构建出了数学建模基地、数学建模协会、数学建模实验室、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建模教学等立体化平台,把数学建模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领域,从而有力提升大学生数学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一、数学建模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描述或模拟实际问题中的数量或几何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最科学、最根本的手段。数学建模既是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过程。数学建模是大学生数学应用、实践与创新的综合载体,大多数高等院校仅仅是把数学建模当成是一门课或仅仅让学生会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而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数学建模平台,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体会数学建模的魅力,也无法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和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①很多学校甚至把数学建模作为选修课;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③数学建模活动不多;④数学建模思维没有贯穿到其他相关课程中;⑤没有建立数学建模协会;⑥没有建立数学建模基地,无法把数学建模常态化。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加强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目前的教学中,缺乏实际建模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从而造成学生缺少解决周围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强化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构建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构建数学建模平台,将会更加有效发挥数学建模的实用价值。 二、构建数学建模立体化平台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并结合研究与实践,我们提出构建立体化数学建模平台。首先打造立体化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包括数学建模教材、案例与实验、交互式网络等。其次,精心组织数学建模教学与教练优秀团队,高水平、高素质队伍是成功前提。通过高水平教练或授课教师队伍形成校级、省部级或国家级数学建模教学团队。第三,建立数学建模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数学建模的影响力。第四,建立数学建模基地,基地主要职责为:校级模拟竞赛、赛前培训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教练交流等,如有条件可设立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一名,负责学生动员、学生管理、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经费管理等工作。第五,把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类、统计学类专业必修课程,把数学建模作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必修课程。第六,构建激励数学建模团队教师以及相关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手段。 三、如何利用数学建模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 应用、实践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数学教育乃重中之重。数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语言,不仅对一个人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与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也是一门技术与工具,如何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心的热点。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求解,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建模是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之间的纽带。所以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建模的平台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手段。首先巧妙利用数学建模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许多原来不懂的东西。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悄然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并乐在其中,最后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热情成为了先决条件,第二,充分提升老师的水平与素质,上课老师、培训老师与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影响与制约数学建模的成效。如何提升相关老师的素质与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通过培训与进修,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第三,充分利用课程的网络资源、电子教案、案例资源、优秀论文、常见方法与模型的程序或软件实现、论文写作资料等。第四,开展形式多元的数学建模课外活动,可以是动画式、碎片式。第五,充分利用数学建模基地,开展常规活动外,可聘请名师讲学等。第六,建立适合本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化培训,数学建模的安排,内容构建,实验场所,实验软件等。第七,多维奖励措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有意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