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面向因材施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doc

发布:2018-07-02约3.8万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7 《面向“因材施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总结报告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重庆大学在85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围绕国家与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具有明显工科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作为西部核心高校之一,学校肩负着为西部乃至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 重庆大学地处西部,学生量大且培养条件相对不足。面对每年7000余人的招生规模,如何对学生大面积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矢志探索的问题。自我主导的“因材施学”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它倡导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试验、尝试、发现的机会,构建教师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学校自2003年以来,深入探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要素,研究本科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学校以往办学经验和特色,构建了以“自主定位、主动学习”为内涵的“因材施学”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我培养体系,并逐步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化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固化在培养计划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明确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基于大学所确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的观点,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而应注重对所有学生创新兴趣的激发、创新潜质的发掘、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提升学生普遍的实践创新能力,又要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空间。 为此,学校提出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的“实践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坚持“创新意识萌发于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养成于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育于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蒙、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精神养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探究性实践教育为途径,以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并付诸实施为前提,着力推行以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的“因材施学”的培养模式。 建立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着眼点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内化成为各具特色的认知结构,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被人们普遍认为更符合信息时代高级知识的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中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选择和加工知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应以自我主导为主,即自我主导的“因材施学”,这是建构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后普遍存在对未来缺乏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创新实践意识与创新兴趣缺乏等诸多问题,本成果突破了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促进“因材施学”模式的建立,系统地构建了激发学习兴趣、启蒙创新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开设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的《新生研讨课》,启蒙创新意识 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包括鲜学福院士,973首席科学家温志渝,国家教学名师曾孝平,长江学者王时龙、魏子栋、卢义玉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孟卫东、何强、尹光志等350余名教授,先后面向全校所有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从学生入学开始关注其成长过程。《新生研讨课》采用30人的小班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究问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开设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帮助了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激发其实践创新的兴趣,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自2009年学校全面推行新生研讨课以来,每年开设新生研讨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绝大多数课程为教授承担。 表1:《新生研讨课》近4年的课程开设情况 学生年级 开设课程门次数 授课教师数 授课教授人数 修读学生数 2009级 232 267 204 7412 2010级 247 240 189 7070 2011级 269 242 191 7740 2012级 272 234 175 6913 2013级 229 235 172 6968 (2)全面推行学业导师制,帮助学生自我定位,规划未来 为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学校推行由本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制,并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卓越学习”的目标。 学业导师由副高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每位学业导师负责联系12~14名学生,要求导师每个月与所联系学生集体见面不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