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路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路径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提出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这就需要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打破学科之间芥蒂,冲破校企障碍,为学生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以此培养更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路径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JK0811);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019);咸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人才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SYGG201625)。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然而提高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任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找出切实有效的提升路径和方法。
搭建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平台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能力关乎着国家命运,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各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通常所说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扩展知识领域,让知识作为创新必备的基础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但需要依靠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同时,还需要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创新,激发主动性,拓宽知识面。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联系较少,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科前沿信息匮乏,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无形中动摇了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地位,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常见的教学方法多为课堂上的讲授式,虽然能系统、完整地将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但形式陈旧,理论过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同步,所学知识不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不能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与科技知识的结合。
3.协同创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从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来看,生产制造和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有了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还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将创新与科技制造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人才。对此,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目的在于打造一支服务于各行各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从而形成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种新形?菹拢?各高校需要转换思路,将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我国创新人才质量。
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注重协同引领,加强实践方案设计
实践是培养协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在原始的创新环境下,以服务国家或地方为宗旨,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制订一套具有长久性、前瞻性的方案,通过对诸多科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利用团队协同创新,将集体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从而突破专业限制,取得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在信息时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如果只停留在旧的知识上是无法取得进步的。因此,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最新的科技信息融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趋势,主动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纳入实践方案设计中,在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市场主导,来创建新的体系,将研究重点放在突破校企共同发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科技相结合,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展现高校在创新领域内的作用,同时也为新型产业的社会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2.打破学科芥蒂,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对社会的深入认识,根据知识的特性划分了诸多学科,而这些学科间又存在共性关系,属于交叉学科,对这类学科需要发挥优势,交叉融合,取长补短。在近百年的历史里,交叉学科在不同学科理论知识指导下,利用学科间的交融,出现了很多影响当今社会生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