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尿液、粪便检查剖析.ppt

发布:2025-02-28约8.7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皮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⑵其它管型颗粒管型:肾实质病变的变性细胞或由血浆蛋白分解产物崩解成大小不等的颗粒聚集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透明管型:可见于正常人。在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心衰时较常见。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肾衰管型:在慢性肾衰时若出现,提示预后不良。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性。色素管型:见于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色素管型血红蛋白管型蜡样管型3、结晶体磺胺药物结晶:见于服用磺胺类药亮氨酸、酷氨酸结晶: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结晶体+RBC:见于泌尿系结石胆红素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急性磷中毒。胆固醇结晶:见于肾淀粉样变、肾孟炎、膀胱炎、乳糜尿等。针尖状结晶:见于痛风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㈤尿沉渣计数WBC<100万/12h 管型<5000/12h意义:各类肾炎病人尿细胞和管型数可由轻度到明显增加。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尿白细胞明显增加。Addis尿沉渣计数:RBC<50万/12h 01女RBC<4万/h,WBC<14万/h。意义:肾孟肾炎时白细胞排出明显增多;急性肾炎时尿红细胞排出也显著增多。 1小时细胞计数:男RBC<3万/1h,WBC<7万/h;02二、尿液其他检查㈠尿蛋白电泳1、原理:用尿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来区分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2、意义:⑴高分子型:见于肾小球受损为主的疾病。⑵ 中分子型:见于肾小球受损为主的疾病。⑶低分子型:见于肾小管受损为主的疾病。⑷混合型(高、中、低分子均有):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均受损时,如慢性肾炎晚期、严重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慢性肾功能衰竭等。㈡尿红细胞形态检查1、原理:肾小球源性血尿是由于尿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受压损伤,且随后在肾小管中受不同PH和渗透压影响,发生三种形态学改变: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血红蛋白含量变化。2、参考值:正常人尿红细胞计数<10000/ml;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大于80%。3、意义:⑴肾小球性血尿呈多形性改变,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应做肾活检。⑵非肾小球性血尿呈均一性型,见于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结核等。㈢尿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几乎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正常尿中很少。β2-M可用放免法或酶标法测定。原理肾小管疾病: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尿β2-M增高。监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累及肾小管,故尿β2-M增高,而下尿路感染尿β2-M不高。观察药物对肾脏的中毒损害:如氨基甙类药、重金属、造影剂,当尿β2-M增高时,应停药。协助诊断恶性疾病:恶性肿瘤时尿β2-M可增高。意义:㈣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原理:纤维蛋白原功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尿道有炎症时,可有FDP随尿排出。2、正常值:正常时尿无FDP3、意义: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尿出现FDP且进行性升高,说明肾脏疾病在进行性发展,可能发生新月体肾炎。⑵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时,尿内FDP阳性。⑶肾肿瘤时尿FDP亦可阳性。㈤尿酶1、尿溶菌酶⑴原理:溶菌酶来自单核、中性粒细胞,是能溶解某些细菌的酶。能从肾小球滤过,但绝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正常尿中很少。⑵正常值:尿中浓度1-2mg/L⑶意义:①肾小管疾病:因肾小管功能受损,重吸收减少,故尿溶菌酶升高。②判断预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溶菌酶高若持续升高不下则预后差。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血溶菌酶显著增高故尿溶菌酶也高。2、尿NAG酶原理:NAG酶广泛存在于组织的溶酶体中,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别丰富,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正常值:NAG<18.5U/L意义:尿NAG酶升高主要反应肾小管功能受损。见于: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排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性质淀粉酶是一种小分子酶,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出现于尿中。形成机制当胰腺炎时,淀粉酶逸出,且分泌分泌增加,而致自身组织消化作用;胰液漏入组织间隙,进而淀粉酶被吸收入血而随尿中排出。意义:急性胰腺炎:血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