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3、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由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中国地区内各个文明形态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来的。这表明中华文明主要特征是()
A.多元一体 B.农耕文明
C.华夏认同 D.博大精深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而是中国地区内各个文明形态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来的”和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演进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博大精深的相关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初,中央与郡、国政府都有铸币权。元鼎四年,武帝“悉令郡国无铸钱,改令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亦称“上林三官钱”。“钱既多,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这一变化旨在()
A.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B.处理王国问题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而统一由中央“上林三官”铸造,既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基础,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该做法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国家面临的财政困难,但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和实行附益之法等措施,排除B项;铸币权从郡国收归中央更多的是体现中央与地方在权力上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指出:无论出身、背景,只要是“高才异质”,有“治国用兵之术”,就会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或带兵打仗。《求贤令》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据此可知,《求贤令》()
A.扩大了地方选举官吏的权力 B.解决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可知,曹操《求贤令》的颁布打破了东汉以来门阀世族主持人才选拔的局面,这样有助于打破门阀世族对人才选拔的控制,从而到社会阶层的固化,C项正确;《求贤令》主要是打破了原有的人才选拔格局,并没有扩大地方选举官吏的权力,排除A项;《求贤令》有助于打破士族对政权垄断的局面,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和绝对,排除B项;《求贤令》的颁布有助于选拔人才,但并不一定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4.唐初,皇帝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工作。唐太宗命颜师古、孔颖达等人考订“五经”,下诏颁行,“传习天下”。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自注《孝经》,“颁行天下”。这反映出唐朝()
A.尊崇儒术排斥异端文化 B.利用儒学强化思想控制
C.皇帝好恶决定宗教地位 D.出现吸收佛道的新儒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命人考订“五经”并下诏颁行,唐玄宗追谥孔子、自注《孝经》并颁行天下,这些举措都是将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正统思想来推行,以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B项正确;唐朝时期佛教、道教也有一定发展,并没有因为尊崇儒术而排斥异端文化,排除A项;佛教在唐朝的发展,是基于其自身教义的传播、寺院经济的发展、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皇帝的态度。皇帝的支持会对宗教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皇帝好恶决定宗教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唐朝皇帝对儒家经典整理和推广的重视,未涉及新儒学的出现,且吸收佛道的新儒学指的是理学的产生,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