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些发现可佐证该时期()
A.奴隶制国家建立 B.组织调动能力较强
C.井田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古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水利工程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B项正确;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出现,排除A项;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逐渐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文物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供研究的主题是()
石器骨耜青铜铲铁农具
A.生产力进步 B.手工业的兴盛
C.铁犁牛耕出现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使用材料的种类,中国漫长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代,分别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从石器到骨耜,再到青铜铲,最后到铁农具,反映了生产工具材质和工艺的不断发展。石器是早期人类使用的较为原始的工具,骨耜体现了在原始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动物骨骼的利用,青铜铲则代表着青铜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农具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材料侧重反映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并不是突出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铁犁牛耕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方式,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主要特征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出售的总和,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西汉时期,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逐渐增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局势的变动 B.尊崇儒术的政策
C.书写材料的改进 D.察举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繁荣,大一统局面下,上层社会生活奢华,这使得赋这种文学形式多为统治阶层服务,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用来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盛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问题严重。这种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得文人侧重关注社会现实,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社会的黑暗面等。由此可见,政治局势的变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统治下,赋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书写材料的改进主要是在书写的便利性等方面产生影响,它并没有直接决定赋的创作内容,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侧重于选拔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它与赋的创作内容并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历史事件的记录表。据此推之,该记录表突出强调这一时期()
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影响时,强调魏、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