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1900年)早期墓葬发现了1000多处,如表。由此可见,当时()
类型
葬具
随葬品
占墓葬总数
大型墓
木棺
达一二百件,包括彩陶、彩绘木器、玉器或石制的礼器、装饰品及整头猪的骨架
不到1%
中型墓
木棺
几件到一二十件不等,有彩陶、木器、玉石器,无整头猪的骨架,只有几个或数十个猪的下颚骨
近10%
小型墓
大多无葬
具大多无随葬品
90%
A.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B.宗法制影响较大
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手工业部门齐全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表中的墓葬类型、葬具、随葬品及墓葬总数占比可以看出,大型墓的陪葬品种类丰富,小型墓基本没有陪葬品,说明当时的贫富及阶级分化较为明显,A项正确;宗法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力和维护统治,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家长制,经过夏、商两代的演变,在西周形成完备的制度,从表中无法看出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排除C项;墓葬随葬品中,虽涉及陶器、木器、玉器等手工业部门,但无法得出手工业部门齐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仅仅是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是对这些历史事件作用、影响的分析阐释,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历史观点是历史学家或者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看法、评价。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现象等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的总结性的论断。这段文字不包含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排除A、B、C项。故选D项。
3.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出土于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1号井。据图可知,秦朝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个体小农经济 B.掌握百姓婚姻状况
C.确保国家赋役征发 D.提供民众生活保障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知,秦朝的户籍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赋役征发,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密切结合,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再经过各国变法运动,小农经济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内容包括:社会身份、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等,以户为单位,未提及婚姻状况,同时“掌握百姓婚姻状况”也不是秦朝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供民众生活保障的信息,也不是秦朝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汉武帝用洛阳商人之子桑弘羊做大农丞,尽管天下盐铁。桑弘羊想了一个法子,叫各处地方把本地的“出口货”做“贡品”,官却把他贩卖到别处。这些举措()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导致了物价上涨 D.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桑弘羊??尽管天下盐铁”“叫各处地方把本地的‘出口货’做‘贡品’,官却把他贩卖到别处”可知,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措施将原本分散在民间的商业利润收归国有,从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来实现的,题干中的举措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A项;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国家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表十六国统治者族属,下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