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发布:2025-03-22约2.62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3.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3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的国野制,国人负担兵役、力役,野人负担农业劳役,国人不能定居野外,野人也不能定居国中。到战国时期,国人可定居城外从事农业生产,野人也可定居国中从事商贸活动,“国”“野”兵役、赋役趋于一致,国野制逐渐瓦解。由此可知,国野制的瓦解()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趋势的增强 B.表明宗法观念已名存实亡

C.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D.推动了国家结构的大调整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野制下国人与野人的分工明确,并且禁止流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需求增加,旧有的国野分工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野制瓦解后,国人可从事农业生产,野人可从事商贸活动,也能承担兵役,这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商业活力,增加了兵源,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国野制的瓦解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诸侯国内部经济、军事发展需求的推动,是诸侯国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战国时期还处于诸侯纷争的分裂状态,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国家大一统趋势的增强,排除A项;国野制主要是一种基于地域的社会分工和管理体制,宗法观念主要强调家族血缘关系下的等级秩序、继承制度等。国野制的瓦解并没有直接表明宗法观念已名存实亡,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国野制瓦解的主要动力是满足战国时期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求,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并不是为了推动国家结构的大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2.西汉时期,平民、私属吏、故吏都可通过皇帝征召入仕。平民、私属吏多被授予六百石以下的官职,主要为博士、郎官、待诏等,但也有少数授官至千石,如授予申公太中大夫,授予卫青建章监。据此可推知,西汉征召制()

A.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B.打破了士族的官场垄断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招募有才能的人做官,据材料可知,征召制使得一批出身下层的平民、私属吏、故吏担任朝廷官员,扩大了官员来源范围,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征召制有利于平民入仕,而非被豪强地主控制,不能得出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排除A项;征召制在西汉初期开始实行,当时尚未出现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况,排除B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3.下表是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整理,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

家训内容

唐(篇)

宋(篇)

处已(修身、励志)

5

37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兄弟)

3

14

治家(包括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26

从政

11

17

A.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普及 B.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衰落

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 D.乡贤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朝家训内容在“处已”“治家”“处世”等方面篇数大幅增加,说明宋朝更加注重对家族成员在品德修养、家庭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导,这是理学走向世俗化的影响,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C项正确;家训内容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活字印刷术是否得到普及,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宋代家训中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相关内容增多,这实际上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不断强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乡贤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唐朝以“四善二十七最”考核官员,“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唐朝对官员的考核()

A.恪守儒法观念 B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