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基本情况,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首先,通过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宇宙观念;其次,通过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探讨,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能力;最后,通过地球运动的介绍,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自然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地球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需要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其在银河系和宇宙中的相对位置,这是建立宇宙观念的基础。
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点在于理解地球的几何形状和实际大小,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测量得到这些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地理测量能力。
③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理解地球系统运行规律的关键。
2.教学难点
①地球形状的认识:由于地球的实际形状与人们直观感受的球体存在差异,学生需要克服直观思维的局限性,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成因。
②地球运动的内在联系:学生需要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③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何将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联系起来,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新人教版必修1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球形状、地球运动轨迹的图片、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教具,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装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地球的运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它究竟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怎样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a.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展示太阳系模型,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通过多媒体展示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更大尺度中的位置。
b.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利用地球仪和图片,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成因。
-介绍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以及地球表面积和体积。
c.地球的运动
-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展示地球自转的模型和动画。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原理,展示地球公转的模型和动画。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b.课堂问答
-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运动的基本原理。
-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球的奥秘。
5.作业布置(5分钟)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搜集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
c.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b.地球形状变化的历史:探讨地球形状随时间变化的历史,如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c.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
2.拓展建议:
a.阅读相关书籍:《宇宙与地球》、《地球科学入门》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b.观看科普视频:推荐观看国家地理频道、BBC等制作的关于地球和宇宙的纪录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c.参与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地,亲身体验地球科学的魅力。
d.科普讲座:邀请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