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月光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pdf
月光曲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理解“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的意思。
(二)通过多种形式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
的美妙,积累背诵。
(三)通过写法迁移,听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
下来。
二、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月光曲》片段、《二泉映月》音乐片段、《赛马》。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诵古诗,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朗诵描写月光的古诗,引出李白《静夜思》描写的意
境。
2.过渡。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
曲》,表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乐曲之美的呢?(板书:乐曲、语言)
(二)聚焦联想,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第九、十自然段,思考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
的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用“____”画出皮鞋匠听《月
光曲》时联想到的画面)
2.交流反馈,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读描写乐曲的部分,思考从皮鞋匠的联想中,我
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句段)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
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交流反馈,引导理解第一幅画面。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①引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满了银光”,想象画
面并朗读。
②交流概括第一幅画面。(板贴:月亮初升,洒向海面)
③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
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轻柔舒缓)
④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柔美的意境。
(3)引导理解第二、第三幅画面。完成《作业本》76页片段(二)
第三小题。
从皮鞋匠的联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几幅画面:
从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填序号):先是(),再(),
然后()。
①逐渐增强②轻柔舒缓③高昂激越
①学生交流反馈。(相机出示句子,板贴: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
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
引导学生想象“一缕一缕轻纱似的”“雪亮的浪花”“一个一个”
“涌过来”的情境,读出句子的意境美。(自己练读,指名读,师生
合作读)
②齐读联想部分,感受乐曲的变化。(板贴:轻柔舒缓、逐渐增
强、高昂激越)
3.感受“联想”的妙处。
(1)提问。这是直接描写音乐吗?(这是通过听乐曲时产生的
联想来描写音乐)(板书:听的联想)作者用联想的画面来描绘音乐
有什么好处呢?
(2)出示句子和原文对比,说感受,体会用联想的画面来描绘
音乐的好处。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
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
到过的景象。
(3)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闭眼欣赏想象。
5.师生配乐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三)联系拓展,发现方法
1.过渡。听到的音乐通过联想画面来表达,能让人仿佛进入乐曲
描述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向往。
2.听《二泉映月》片段,想象画面。
3.出示描写乐曲的相关句子,发现描写的方法。
泉水一冲出深山缝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
泉水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绿竹林青草地。忽然
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
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松的舞步,
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
(1)学生朗读句子,引导发现。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