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法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一)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制定的法律与原始社会中的作为行为规范的习俗,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原始社会的习俗是长时间逐渐自发形成的,法律是国家自觉制定的;第二,原始社会习俗是本氏族内部全体成员意志的体现,维护本氏族所有成员的利益;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第三,原始社会习俗的目的是维护人们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第四,原始社会的习俗适用于本氏族、本部落的成员,法律适用于国家主权所管辖的领域;第五,原始社会习俗主要靠社会成员内心的信念、氏族首长的威信,由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所以夏朝建立的时候才是中国法律产生的最早起源。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尚书·盘庚》记载:“以常旧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 《汤刑》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 战国李悝著《法经》六篇,打开了中国成文法发展的先河,但将《盗法》和《贼法》列为其首,是受“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指导思想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重罪名,重刑罚,重打击的格局。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当数先秦法家秦统一中国,第一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制,围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统一的法律调整,改法为律,从此法称为律,如《秦律》、《汉律》等。 历史进入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兴盛时期,法制趋于完备,以《唐律疏议》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5]这标志着礼法结合以法典的形式稳定下来,封建法制趋于完备。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法治”(Rule by law)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特别是沈家本主持变法修律输入大陆法系以来,中国传统的法律开始解体,中国法制的发展开始与世界法制的发展连结起来。法律中才出现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部门的分类。 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451年至前450年间的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的问世,到公元530年至533年完成的《国法大全》中的《优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为止,罗马法历经了一千余年的发展。它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发展成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进而发展成一种帝国的法。 2、我国经济法律体系框架 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最高等级的法律; 二、法律。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在全国通用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四、地发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适用于当地,比如《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 五、规章。规章又分为地方性规章和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只适用于当地,比如《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比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随堂演练1—1】下列法的形式中,属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C 【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特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