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df

发布:2025-03-18约7.8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

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0他们主见()

A.通过选官实现同等B.选官途径推崇荐举C.依据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

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更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东汉光武帝时为察举制

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孝廉,应先委以确定

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心。这一变更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限制减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更D.官吏选拔任用注意实际能

4.唐朝铃选制度下,获得出仕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人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

人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需经过吏部的铃选;即使是任满待选的前资官,在重

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须要经过检选考试。材料说明铃选()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

C.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

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

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订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o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6.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

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学问和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A.提高了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了用人取士信度

C.推动了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了科学探讨风气

7.闻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

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挡在了门外。这表明该学者()

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

C.确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好用人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的弊端

8.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心和郡各对

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心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

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赃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

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限制

C.科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9.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渐渐衰微,明清

时期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

系的演化()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冲突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心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样

10.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

为六科给事中的详细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吏科监督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