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课后素养落实(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
1.《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A.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心任免
B.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
C.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治理
D.防止结党营私在地方消灭
C[依据材料“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可知,这一规定主要牵涉官吏的任免及职务代行的规定,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治理,故选C项。]
2.下面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致使富豪入仕困难 B.忽视了身份界限
C.减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正公正原则
A[从材料可以看出,富豪被举荐孝廉的比例格外低,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察举制并没有忽视身份,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对世卿世禄制的减弱,故C项错误;察举制并不能体现出公正公正的原则,故D项错误。]
3.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心在职官员担当,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
A.带有中心集权倾向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A[依据材料可知,中正官是由中心在职官员担当,中正官考评人才,然后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从这个角度看,中心把握了人才的考评和任用,带有中心集权的倾向,A项正确;这一制度有助于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解B项;郡县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政治特权,排解C项;题干未涉及吏部考核官员的程序,排解D项。]
4.西汉武帝元丰五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地方行政治理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
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
D.消退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
B[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进行巡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B项正确;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能完善地方行政治理制度;C项错误,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刺史制度对消退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的作用。]
5.《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今记载可看出唐代()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德和道德的考查
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B[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转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留意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留意门第,科举制并不留意门第,排解A项;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解;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解D项。]
6.下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具体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社会阶层的流淌日益频繁
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
C.门第照旧是选官主要标准
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
B[依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照旧占据较大优势,说明白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项正确;A项中的“流淌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解;庶族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依据才学选拔官员,排解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解。]
7.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消灭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D[依据“御史台的职责‘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御史台和谏官的职责有相通的地方,消灭了“台谏合一”的态势,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错误。]
8.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用状况如下表,依据下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卷种
涉及地区
录用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