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发布:2025-04-02约9.73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3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心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1.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2.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

学问点eq\a\vs4\al(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官员选拔制度

(1)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西周至

春秋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时期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激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秦统一后

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汉朝的察举制

确立时间

汉武帝时期

内容

①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实力,然后举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②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限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起先: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但后来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官员考核制度

(1)秦汉时期:秦汉官员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

(1)中心: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心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思维点拨]西汉中期以后,刺史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除了监察工作,还担当地方的军事行政职责。这一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这时候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军区司令,俨然就是封疆大吏,甚至到了东汉末年,成为一方诸侯,严峻威逼汉朝中心政府的统治。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汉代的察举制

史料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须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许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摘编自张传玺《秦汉中心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问题]依据史料及所学学问,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缘由。史料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提示]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缘由:国家建设的须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建了条件。被称为“公选”制的缘由:察举人才来自民间,察举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举荐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因此被称为“公选”。

[通历史说明—形成正确相识]

全面相识汉代察举制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察举制采纳选拔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为被举荐者供应了公允竞争的舞台,使真正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②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能的士人供应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③察举制创立初期,对举荐者和被举荐者均有赏罚,削减了滥竽充数的状况。

(2)局限性

①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此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人物,不重实际,空发争论。此风气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②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显现。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限制,依据门第而不是学问、品德选官,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的行为屡有发生。

[针对训练]

1.下表为西汉能确定家世的孝廉人数(共184人),据表可知,当时()

出身

人数

占比

官僚贵族

128

69.56%

富豪家庭

11

5.98%

平民家庭

29

15.76%

贫民

16

8.70%

A.社会活力有所增加 B.官职世袭现象普遍

C.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D.选官标准执行不一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尽管官僚贵族和富豪家庭占孝廉人数的比例较大,但是一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