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4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探讨。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培育历史说明、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树立时空观念,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发展脉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律儒家化的主要缘由。
3.相识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改变,并对这种改变的缘由和影响作出正确的历史说明。
学问点eq\a\vs4\al(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肯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
主见
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人性善,
主见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
主见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爱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遵守法律奉令;主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选择
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斗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志向。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意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误区警示]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同等。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认为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分。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eq\a\vs4\al()
史料公元前536年的“铸刑书”——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私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奇。子产这个做法,遭到许多贵族反对。
——摘编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问题]依据史料,概括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
[提示]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通历史说明—形成正确相识]
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
(1)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
(2)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3)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
(4)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针对训练]
1.公元前539年,郑国子产主政期间,社会冲突日趋尖锐,遂于公元前536年下令“铸刑书”,即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众,使上下人等共同遵守。子产的这一改革措施说明()
A.法家思想起先产生 B.宗法制瓦解
C.旧体制的崩溃 D.郑国欲称霸
解析:选C春秋后期,诸侯之间相互征战,上层社会奉行的礼仪已经崩溃,子产“铸刑书”之举表明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君已经无法依据原有的制度接着统治,不得不实行极端措施接着维持统治,故选C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解除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是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气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都是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可知,中国古代法律突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庶民应履行的义务,带有压制色调,故选C项;依据材料“诘奸除暴、惩贪黜邪”可知,法律更多倾向于维护政治统治、安定社会秩序,解除A项;依据材料“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可知,法律突出禁止性的一面,解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古代法律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解除D项。
学问点eq\a\vs4\al(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