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幼儿的心理卫1.doc

发布:2017-06-09约1.83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幼儿的心理卫生 【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心理卫生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重视心理卫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标志着人类已不只是把健康问题与生物因素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科学文化、经济建设、宗教、军事等各种社会问题联系起来。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40年过去了,这一定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从全世界的人群死亡原因和疾病频谱的重大变化中显示,与生物、心理、社会原因有关的疾病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并成为主要死因。另外,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根据80年代初我国12个地区精神病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显示,精神病患病率达12.69‰,而50年代只有1.3‰—2.8‰,70年代也仅有3.2‰—7.3‰。不仅如此,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在人群中也大量存在,可见,如何改善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 ,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一、心理卫生简史 心理卫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运动引起人们和社会普遍关注,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它的起源首先是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开始的。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和较轻微的心理疾病患者被认为是“魔鬼”附身,受到监督和虐待,境况悲惨。 1.1792 法国精神病医生比奈尼(比奈尔) 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作为心理卫生历史的起点(他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首创者)。 2.然而,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的美国。当时有一名叫比尔斯的精神病人,根据自己在多个精神病院治疗时的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以及医院内外健康人对精神病人的的冷漠、虐待、歧视与偏见,写了一本名叫《自觉之心》亦称《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的书,呼吁全社会来制止对精神病人的非人待遇。此书轰动了全美,许多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比尔斯的主张。特别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亲自为此书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同年5月6日,比尔斯聚集13个人在他的家乡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旨在维护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传播心理卫生知识。1909年2月19日全美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并聘比尔斯为会长。1917年该会创办了世界第一份心理卫生专业杂志《心理卫生》。接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1930年5月5日,53个国家的3042名代表汇聚在华盛顿,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会议,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为会长,比尔斯为秘书长,中国学者刘瑞恒为名誉副会长。1949年WHO正式设立了心理卫生处,使心理卫生成为各国政府日常工作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我国也于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并陆续有不少学者出版了有关心理卫生的著作或译著。如章颐年的《心理卫生概论》、丁瓒的《心理卫生论丛》、《青年心理修养》等。1949年后,我国心理卫生也曾蓬勃发展过,10年动乱中被摧残、破坏。1979年众多学者建议恢复全国心理卫生组织,得到国家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87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并向国内外发行。该组织已成立了5个亚专业协会,其中包括了儿童心理卫生委员会。近年来,还陆续成立了一些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和研究所,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新的健康观念否定了“结结实实没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 新的健康观,从多维角度把一个完整的健康含义展示于世人面前: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包括良好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