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利息和利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一、利息 (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1、利息的概念 ①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②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 ③西方经济学: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机会成 本+风险),即对机会成本和风险的补偿。 2、不同生产关系下利息的来源与实质 ①高利贷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农奴、奴隶劳动创造的价值; 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 系。 ②资本主义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来源于工 人的剩余劳动;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 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比例关 系。 ③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 实质是国民收入根据国家和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 式。 〔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节欲论”;第二种观点为“时差利息论”;第三种观点为“流动性偏好论”。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利息是对放弃货币的 机会成本的补偿。 〔马克思的观点〕: 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 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马 克思的利息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1、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人们通常都利用利率来衡量收益 (Yield);用利息来表示收益,利息转化 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2、利息转化为收益一般形态的原因 (1)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所有权的果实观 念普遍化 (2)利息与利润的区别在于利息是事先确 定的量,而不管经营状况如何 (3)利息经济范畴具有悠久历史,货币可 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看法 3、收益资本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 的对比计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收益=本金 ×利率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 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二、利率及其种类 1.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 2.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 3.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和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当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正; 当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零; 当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 4.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5.按借贷期限长短来划分 三、利息的计算 1、单利: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部分不再计息。 复利名义利率和复利实际利率 复利计算中,当名义利率相同时,利率周期内计息次数越多,实际利率越大。 四、利率的决定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古典的利率理论 (三)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四)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五)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 (六)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利润率决定利息率,从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点: 1、 2、 3、 (二)古典的利率理论 古典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 储蓄的均衡点。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 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下降;当储蓄小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