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第三章利息和利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有求掌握有关利率的和各种概念和利率总水平决定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利率体系的发展状况、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把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以及所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了解利率期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利率预测和债券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二 本章考核知识点概要
一、利息和利率的基本概念,种类。
二、利率决定的一般原理
三、我国利率体系的发展
四、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 本章知识框架图
四 知识点精讲
一、利息和利率的基本概念
(一)利息和收益(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利息:西方经济学家从借贷关系表面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补偿,或者说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从本质上说,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
收益:是投资者通过投资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益由基本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投资的基本收入包括利息和股息收入;资本收益是因资产价格上升而形成的价差收益。 (二)利率和收益率(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例,是一种反映利息水平高低的指标。公式:利率(R)=利息(I)/本金(P)。即:R=I/P
收益率:是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是反映收益水平高低的指标。在投融资中常常用到的收益率是到期收益率。
单利率:是只以本金计算利息,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使用的利率。其公式是:I=P*R*TI指:利息;P指本金;R是利率;T是借贷时间。
复利率:计算利息把定期结算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动计算。基本计算公式是:A=P·(1+r)n? ,A为本利和;P为本金;r为复利率;n 为复利的期数。 固定利率: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不能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可以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名义利率:是包含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名义利率与通贷膨胀率成正比,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应越高,才能使贷款人获得的补偿接近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以后的利率水平。官定利率:是由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即官方确定的利率。比如说,在我国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这就是官定利率。
公定利率:是由非官方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如银行同业协会加以规定的,对组织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利率。如国债交易市场形成的利率。基准利率:是在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或指导作用的利率,它既是一定时期利率水平的一般标准,又是金融监管当局宏观金融调控制的一种指示器。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都可以承担基准利率的作用。 优惠利率:是指国家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本身对于认为需要扶植的行业,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低于一般利率水平的贷款利率。如差别利率法和贴息法。利率总水平的决定因素
(一)利率水平决定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决定利率总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银行经营成本、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和国家经济政策。
我国利率体系的发展
利率体系的含义;传统上官定利率与民间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利率体系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体系: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利率。利率体系发展目标: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三)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多选题的重点)
传统上主要考虑:企业利息承受能力、通货膨胀率、银行成本、社会资金供求,通过利率政策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今后要使市场利率总水平主要由资本平均利润率、市场资金供求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等经济因素决定,使利率能够真正发挥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基本概念
种类
利息和利率
利率水平决定的一般原理
我国利率体系大发展
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
利率总水平的决定因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