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 鲁教版选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鲁教版选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鲁教版选修2《探索海洋奥秘》中的1.1章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展开,重点介绍海底地形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海洋知识相联系,如海洋的概念、海洋资源的利用等。通过复习巩固已有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海底地形特征。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理解海底地形成因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3.提升学生的地理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海底地形变化,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全球观念,认识到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其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等。
-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等。
-掌握海底地形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如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在海底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海底地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如地幔对流与海底扩张的关系。
-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海底探测等)获取和分析海底地形数据。
-学生可能对海底地形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讲解板块构造理论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板块边界类型与海底地形的关系,难点在于如何解释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海底地形的形成。可以通过展示板块构造模型,结合实际海底地形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在分析海底地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时,难点在于理解地幔对流与海底扩张的机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复杂过程。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地球仪、海底地形模型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平台、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海底地形卫星图像、海底地形动画演示、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图片、学生小组讨论材料、海底地形分布图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成因。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海底地形的成因是什么?不同类型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何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关于海底地形的资料,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海底地形。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底探险纪录片片段,引出“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板块构造理论在海底地形形成中的作用,结合实例如板块边界和海底扩张。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海底地形的特点和成因。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海底会有海沟?”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海底地形知识的实际应用。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地形成因的核心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海底地形分布和成因的作业,如绘制海底地形图并标注相关特征。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海底地质学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学习,如研究特定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