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3 古诗词三首 渔歌子》优质课教学设计.pdf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
一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小学教材体系中,《渔歌子》不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促动语
言的学习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体会诗词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二)水平目标: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联系背景,
感悟词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
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
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实行教学,它们分别是:(1)由歌曲入手,
走入《渔歌子》。(2)品读,找意象,探作者,对比感受,探究词作的别样
深情。(3)法制渗透,诗文拓展,引起学生共鸣。
第一环节: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课前我就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看和听。我这样导课:同学
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体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
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
是那几句么?在此基础上板书课题《渔歌子》。
第二环节:品读,找意象,探作者,对比感受,探究词作的别样深情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
实行:
1.读准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词,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
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
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
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接着我出示
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鳜鱼()白鹭()
()斜风()细雨(课件)
但是,此时整首词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样才能让画面
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变得触手可及?接着我让学生再读本词,联系作
者的写作背景和课后注释,自主理解词意。再通过全体学生的讨论交流,
并追问: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让学生体会到
这是一个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再次引导学生读这首词,真正读懂词意。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完成目标中体会作者情感这个目标,我追问,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
情?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但是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
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从哪知道的呢?学生可能说
不出来。这时出示《秋思》,让学生体会一下诗人马致远是什么心情?从那
些词语感受到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
一个人的眼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相关。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
快?此时,我适时适度播放朗读视频,并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词。
第三环节:法制渗透,诗文拓展,引起学生共鸣
试想一下,如果词中美丽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话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情,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以此渗透环境保护法。
学习古诗词,既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还要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所以
我准备了一首古诗供学生欣赏,并布置了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激发
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悠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