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年级下册第23课《渔歌子》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2-01约2.6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这首词,在初步感知诗和词的不同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2、对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自主探索感受“桃花”的象征意义。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及吟诵等方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中感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怀,并感悟古代文人 “钓鱼”的不同心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感受“桃花”的象征意义。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感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怀。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钓过鱼吗?钓鱼时心情怎样? 2、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观察图,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句子、故事或者是古诗呢? 【ppt出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ppt出示:小儿垂钓图】 今天我们又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钓鱼的词,是唐朝的诗人、词人及画家张志和写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张志和是怎样写渔歌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10页,自由反复地读上3分钟,在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看看大家还能达到朗读的第几个层次? 二、初读,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词,【PPT出示朗读的评价层次】: 2、检测朗读情况: (1)你能达到朗读的第一层次的孩子请举手?请站起来,展示展示吧! (2)能达到朗读第二层次的孩子有哪些?谁来试试!其他的孩子注意听,他是不是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3)能达到朗读第三层次的孩子在哪里?来给大家表演表演!其他的孩子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4)老师范读,师生对读。有节奏地练读。 3、感受诗词的不同之处,初步接触“词牌名”的概念 (1)读到现在,你们发现了今天学的《渔歌子》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古诗的每一句都比较工整,字数基本相同,而《渔歌子》呢!句子有长有短,我们把这种句子有长短变化的诗歌形式叫“词”。人们根据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的特点,给词取了个小名,叫“长短句”. (3)“渔歌子”在这儿既是词的题目,你知道它还是什么吗? (4)词牌是古人填词时所用的一种乐谱,根据统计有1667种。 (5)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4、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三、细读,感受画面 1、讨论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这首词,想想你从词的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1)白鹭: A、白鹭在你的印象中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B、飞翔的白鹭给你什么感觉?【PPT出示】 (2)西塞山: A、在你的脑海中,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B、这个时候的西塞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3)桃花: A、桃花什么季节开放? 真好!你接受到了“桃花”这个词语向我们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密码——象征春天。在古人的笔下,桃花就是春天的象征,是春天的使者。所以,桃花一直是明媚春光的代言人,看到桃花,就想到了春天。 B、学到这,我有个疑问,春天的西塞山应该是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桃花呢? C、是的!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更权威的解释我们请诗仙李白来进行说明 【PPT出示李白的《山中问答》】 3、通过补充学习李白的《山中问答》,理解“桃花”的象征——世外桃源 4、品词中的“青”和“绿” 5、通过诵读、吟诵等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怀。 四、拓展读,悟心境 1、简介张志和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年少成名。16岁时,就写奏折给皇帝,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 到他24岁时,国家发生了动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到他26岁时,因为和皇帝政见不合,因事被贬,他不满当时官场的现象,加上父亲、母亲、妻子的相继过世,他就辞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皇帝先后多次派人寻找他,他都避而不见。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不回家,就做了一首词 【PPT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2、补充学习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理解张志和“垂钓”的心境 (1)自己读一读吧。(生自由吟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2)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可光会读不算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3)你怎么知道的? (4)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这样吧,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啊,弟弟,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啊,哥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激昂):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