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下第二单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第六周教案).docx

发布:2017-05-09约1.47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第六周) 8、范进中举(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学方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数:3课时 备课时间:2011年9月12日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3、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题一 2、了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内容。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中举前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中举          范进发疯       中举后   屠户治疯           ?乡绅来拜   教学反思: 8、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