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家乡》(说课稿)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docx
《探访家乡》(说课稿)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课《探访家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地探访家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探访家乡,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探访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识别家乡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气候等,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重点二: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符号,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重点三:实地探访的记录与表达。培养学生记录所见所闻的能力,包括文字、图片等形式,并能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分享。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学生在实地探访时,如何准确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例如,在观察家乡的古老建筑时,如何准确描述其建筑风格和历史变迁。
-难点二:信息整合与表达。学生在探访后,如何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是另一个难点。例如,在介绍家乡的一条河流时,如何将河流的历史、地理特征、文化意义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难点三: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实地探访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例如,在分组进行探访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协调不同意见,以及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知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文化传承者,增强对家乡历史的理解和体验。
3.引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4.组织实地探访,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利用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完成探访报告,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沟通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发布预习任务,设计预习问题,监控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思考预习问题,提交预习成果。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举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家乡的历史文化,提出问题如“你家乡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
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组织课堂活动,解答疑问。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问与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举例:在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
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相关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提供拓展资源,反馈作业情况。
学生活动:完成作业,拓展学习,反思总结。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举例: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并撰写小报告。
目的: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拓展学习拓宽视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等。
-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包括著名的历史人物、文化事件、传统节日等。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发展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2.**观察力与思考能力增强**:
-学生在实地探访中,能够细致观察家乡的细微变化,如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等。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维度分析家乡的发展。
3.**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制作探访报告、绘制地图等。
-学生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表达与沟通能力增强**:
-学生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如撰写探访报告、进行口头表达等。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5.**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