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我的家乡 2 探访家乡》(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docx
《第3课我的家乡2探访家乡》(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3课我的家乡2探访家乡》,选自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教材。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涉及到的家乡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第1课我的家乡》相衔接,使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访家乡,提高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与探究能力,通过探访家乡,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访家乡的活动,掌握以下核心内容: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学生需要能够描述家乡的山川河流、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特点。
-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传统习俗等。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以及家乡的特色文化和节庆活动。
-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如产业发展、城乡变化等。例如,学生需要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在实地探访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观察和记录信息。难点在于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技巧,例如,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地形地貌,如何准确记录访谈内容。
-学生在分析家乡发展变化时,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难点在于学生可能难以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有逻辑的论述,例如,如何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在表达探访成果时,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难点在于学生可能不具备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例如,如何用完整的句子和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家乡的地图、历史照片、产业发展数据图表等,以直观展示家乡的地理、历史和发展情况。
3.实验器材:如需进行实地考察,准备相应的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录音笔、照相机等,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记录探访过程中的发现。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教室布置成便于分组讨论和分享成果的环境,设置讨论区和展示区,以便学生进行互动和分享探访成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家乡的地图、历史背景资料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家乡的主要产业有哪些?”、“家乡有哪些历史遗迹?”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反馈和学生的预习笔记,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料,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资源的共享和反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照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讨论家乡的发展变化。
-解答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探访经历和感受。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