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 变量与函数(2)说课稿 (新版)华东师大版.docx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变量与函数(2)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变量与函数(2)”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函数观念,理解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函数图象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关系,提升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定义: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学生明确函数的定义,即对于每一个自变量,都存在唯一的因变量与之对应。例如,通过分析y=2x+1,学生应理解当x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是如何唯一确定的。
-掌握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重点在于理解函数关系可以通过公式、列表、图象等多种方式表示,并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函数的本质,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在函数y=x^2中,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x的平方值是y的唯一对应值。
-函数图象的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从函数图象中识别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例如,在解读y=x^2的图象时,学生需要理解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性等特征。
-复杂函数关系的分析:对于复合函数或分段函数,学生可能难以分析其图象和性质。例如,在分析y=f(g(x))时,学生需要理解外层函数和内层函数对图象的影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具备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进度学习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知识。
2.辅助材料:准备与函数相关的图片、图表,如直线、抛物线等典型函数图象,以及函数变化趋势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性质。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用于学生绘制函数图象,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函数性质;在黑板上预留空间,用于展示关键步骤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什么是变量?变量有哪些特征?”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量例子,如温度变化、距离计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函数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函数图象。”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介绍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自变量,都存在唯一的因变量与之对应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函数。”
-通过实例分析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公式y=2x+1,列表和图象等。
-展示函数图象的基本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特征。
-讲解复合函数和分段函数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分析这类函数的图象。
-引导学生分析函数图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斜率和截距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选择正确的函数关系、绘制函数图象、分析函数性质等。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图象性质。
-鼓励学生回顾课堂上的重点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找关于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强调作业完成的截止时间和提交方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与生活》一书,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经济、物理、生物等领域。
-《函数及其应用》小册子,详细介绍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解决教材中未涉及的实际问题,如根据给定数据绘制函数图象,分析其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运动轨迹、经济中的需求函数等。
-鼓励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性质。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数学小论文,探讨函数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